1.遇到不舒服、不愉快的事要調心,調心是調我們自己的心,不是調別人的心。
2.不論對方是喜歡的人或討厭的人,不管遇到任何開心或麻煩的事,都要心平氣和地處理事、對待人,這就是「是非要溫柔」。
3.溫柔,是以柔和的心、柔順的態度來對待人、處理事,但並不等於柔弱。
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
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
小花愛長在葉腋上的草花-節花路蓼
蓼科蓼屬的節花路蓼,果如其名,小花簇生在一節一節的葉子上,也因為小花簇生在葉腋上,所以又有名稱叫”腋花蓼”。
節花路蓼
科名:蓼科蓼屬
學名:Polygonum plebeium R. Br.
英名:small knotweed
別名:腋花蓼、假扁畜,珠仔草,鐵馬齒莧,
花期:12-3月
發現地點:園區潮濕地
節花路蓼
科名:蓼科蓼屬
學名:Polygonum plebeium R. Br.
英名:small knotweed
別名:腋花蓼、假扁畜,珠仔草,鐵馬齒莧,
花期:12-3月
發現地點:園區潮濕地
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
聖嚴法師法語---101/02/17
1.不管高興或痛苦,只要是因為他人的評斷,而使我們的心受牽動、被影響,就是沒有好好保護我們的心,沒有做好心靈環保。
2.生氣,可能是身體上、觀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煩惱,不一定代表修養不好。如果能夠向內心觀照,用智慧來化解煩惱,也就不會自害害人了。
3.任何狀況下,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,就是心靈的健康,就是心靈環保。
2.生氣,可能是身體上、觀念上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煩惱,不一定代表修養不好。如果能夠向內心觀照,用智慧來化解煩惱,也就不會自害害人了。
3.任何狀況下,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,就是心靈的健康,就是心靈環保。
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
聖嚴法師法語---101/02/16
1.心不安,主要是受到環境或者身體因素的影響。如果能夠照顧自己的心,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況,便能自在平安。
2.環境是我們的鏡子,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、驚訝,或者不以為然,要馬上反省、懺悔、改進。
3.心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的心隨時隨地與當下所做的事、所處的環境合而為一,就是在淨土之中。
2.環境是我們的鏡子,發現自己的言行舉止讓他人不舒服、驚訝,或者不以為然,要馬上反省、懺悔、改進。
3.心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的心隨時隨地與當下所做的事、所處的環境合而為一,就是在淨土之中。
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
外來種的悲哀-紫花藿香薊
第一次聽到<紫花藿香薊>的故事,覺得很悲哀,從熱帶美洲遠度重洋作為園藝花材的植物,如今淪為野花,心情想必十分五味雜陳。不過因為她是外來種,沒有太多天敵會與她競爭,往往能夠形成頗大的勢力;或許可以讓這樣的悲哀獲得一絲絲的安慰吧!
紫花藿香薊
科名:菊科
學名: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.
英名:Mexican ageratum
別名:紫花毛麝香、墨西哥藍薊
花期:幾乎全年
發現地點:全園區向陽處
另一個和她相似,但花是白色的<藿香薊>,民間也稱作<白花藿香薊>。
藿香薊
科名:菊科
學名: Ageratum conyzoides L.
英名:tropic ageratum
別名:白花藿香薊
花期:幾乎全年
發現地點:全園區向陽開闊地
紫花藿香薊
科名:菊科
學名: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.
英名:Mexican ageratum
別名:紫花毛麝香、墨西哥藍薊
花期:幾乎全年
發現地點:全園區向陽處
另一個和她相似,但花是白色的<藿香薊>,民間也稱作<白花藿香薊>。
藿香薊
科名:菊科
學名: Ageratum conyzoides L.
英名:tropic ageratum
別名:白花藿香薊
花期:幾乎全年
發現地點:全園區向陽開闊地
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
清明時節雨紛紛-清明草
鼠麴草
科名:菊科
學名:Gnaphalium luteoalbum L.subsp. affine (D. Don) Koster
別名:清明草
花期:3-4月
發現地點:藥師佛步道
清明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非「鼠麴草」莫屬,俗名又稱「清明草」。
她亦是菊科的植物,所以種子亦帶著冠毛,隨時跟著風去旅行。
不過她最重要的經濟價值,莫過於可以做成草仔粿了。
科名:菊科
學名:Gnaphalium luteoalbum L.subsp. affine (D. Don) Koster
別名:清明草
花期:3-4月
發現地點:藥師佛步道
清明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植物非「鼠麴草」莫屬,俗名又稱「清明草」。
她亦是菊科的植物,所以種子亦帶著冠毛,隨時跟著風去旅行。
不過她最重要的經濟價值,莫過於可以做成草仔粿了。
聖嚴法師---皈依三寶的意義-4
四、皈依三寶的利益
皈依三寶的好處,實在太多了,可以求得現世樂,可以求得後世樂,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。綜合起來,約有八種:(1)成為佛的弟子。(2)是受戒的基礎。(3)減輕業障。(4)能積廣大的福德。(5)不墮惡趣。(6)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。(7)一切好事都會成功。(8)能成佛道。
如要分別舉例,佛經之中,實在太多,現在選擇五條,用語體文譯述於下:
1.人若皈依三寶的話,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,.,大得不可窮盡。譬如有一個寶藏,全國人民,搬運七年,搬之不盡,三皈功德,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。(《優婆塞戒經》)
2.過去,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,在天福享完後,.,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,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終了。他自己知道,命終之後,將在豬中投胎,所以恐慌極了,於是請教天主,但天主也沒有辦法,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,佛陀教他皈依三寶,死後不唯免墮豬胎,得生人間,並逢舍利弗,請佛說法,因此而證得聖果。(《折伏羅漢經》)
3.過去,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,天福盡了,.,還有七天就要死了,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,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,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,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,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,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。他也看到自己將生到豬胎中去,因此躺在地上哀傷、流淚、訴苦。天主知道了此事,指示他誠心皈依三寶,教他口念「皈依佛兩足尊,皈依法離欲尊,皈依僧眾中尊」,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,皈依了三寶。七天的期限一到,他便死了。天主想知道這位天子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,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所能看到的所在,都無法看到那位天子的下落,只好去問佛陀,佛陀告訴他:「由於皈依三寶的功德,已經轉墮為升,升到兜率陀天去了。你們天人,只能看下面,看不到上面的。」(《嗟韈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》)
4.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,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,有人盡形壽供養,乃至為其一二造塔,那個人的功德之大,是不可計量的,但遠不如皈依三寶功德。(《校量功德經》)
5.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,專誦三寶之名,經過.十年的歲月,便證得了初果須陀洹,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。(《木槵子經》)
從上面所舉的五例,便可知道皈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。同時,佛陀也曾說過,只要有人皈依三寶,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,隨身護持,並且希望受了三皈以後的弟子,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,隨身攜帶,便可辟除邪惡,出入無畏。現在不妨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,照抄如下,以備行者應用:
1.彌栗頭不羅婆(善光),主疾病。
2.彌栗頭婆呵娑(善明),主頭痛。
3.彌栗頭婆邏波(善力),主寒熱。
4.彌栗頭抗陀羅(善月),主腹滿。
5.彌栗頭陀利奢(善見),主癰腫。
6.彌栗頭阿婁呵(善供),主顛狂。.
7.彌栗頭伽婆帝(善捨),主愚癡。
8.彌栗頭悉坻哆(善寂),主瞋恚。
9.彌栗頭菩提薩(善覺),主淫欲。
10.彌栗頭提波羅(善天),主邪鬼。
11.彌栗頭呵裟帝(善住),主傷亡。
12.彌栗頭不若羅(善福),主塚墓。
13.彌栗頭苾闍伽(善術),主四方。
14.彌栗頭伽隸裟(善帝),主怨家。
15.彌栗頭羅闍遮(善主),主偷盜。
16.彌栗頭修乾陀(善香),主債主。
17.彌栗頭檀那波(善施),主劫賊。
18.彌栗頭支多那(善意),主疫毒。
19.彌栗頭羅婆那(善吉),主五瘟。
20.彌栗頭 婆馱(善山),主蜚尸。
21.彌栗頭三摩馱(善調),主注連。
22.彌栗頭戾禘馱(善備),主注復。
23.彌栗頭波利陀(善敬),主相引。
24.彌栗頭波利那(善淨),主惡黨。
25.彌栗頭虔伽地(善品),主蠱毒。.
26.彌栗頭毗梨駝(善結),主恐怖。
27.彌栗頭支陀那(善壽),主厄難。
28.彌栗頭伽林摩(善逝),主產乳。
29.彌栗頭阿留伽(善願),主縣官。
30.彌栗頭闍利陀(善固),主口舌。
31.彌栗頭阿伽馱(善照),主憂惱。
32.彌栗頭阿訶婆(善生),主不安。
33.彌栗頭娑和邏(善至),主百怪。
34.彌栗頭波利那(善藏),主嫉妒。
35.彌栗頭固陀那(善音),主咒咀。
36.彌栗頭韋馱羅(善妙),主厭禱。
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,出於《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》,該經說,凡是受了三皈的人,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,同時,此三十六位神王,各個還有萬億恆河沙數的鬼神,為其眷屬,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。如能書寫神王名字,帶在身上,那是最好。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音譯名字相同,唯其意譯不同,當無妨礙。
不過,我們應當知道:皈依三寶,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,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,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,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—皆可以成佛,切不要自暴自棄。
皈依三寶的好處,實在太多了,可以求得現世樂,可以求得後世樂,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。綜合起來,約有八種:(1)成為佛的弟子。(2)是受戒的基礎。(3)減輕業障。(4)能積廣大的福德。(5)不墮惡趣。(6)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。(7)一切好事都會成功。(8)能成佛道。
如要分別舉例,佛經之中,實在太多,現在選擇五條,用語體文譯述於下:
1.人若皈依三寶的話,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,.,大得不可窮盡。譬如有一個寶藏,全國人民,搬運七年,搬之不盡,三皈功德,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。(《優婆塞戒經》)
2.過去,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,在天福享完後,.,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,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後終了。他自己知道,命終之後,將在豬中投胎,所以恐慌極了,於是請教天主,但天主也沒有辦法,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,佛陀教他皈依三寶,死後不唯免墮豬胎,得生人間,並逢舍利弗,請佛說法,因此而證得聖果。(《折伏羅漢經》)
3.過去,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,天福盡了,.,還有七天就要死了,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,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,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,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,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,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。他也看到自己將生到豬胎中去,因此躺在地上哀傷、流淚、訴苦。天主知道了此事,指示他誠心皈依三寶,教他口念「皈依佛兩足尊,皈依法離欲尊,皈依僧眾中尊」,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,皈依了三寶。七天的期限一到,他便死了。天主想知道這位天子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,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所能看到的所在,都無法看到那位天子的下落,只好去問佛陀,佛陀告訴他:「由於皈依三寶的功德,已經轉墮為升,升到兜率陀天去了。你們天人,只能看下面,看不到上面的。」(《嗟韈曩法天子受三皈依獲免惡道經》)
4.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,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,有人盡形壽供養,乃至為其一二造塔,那個人的功德之大,是不可計量的,但遠不如皈依三寶功德。(《校量功德經》)
5.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,專誦三寶之名,經過.十年的歲月,便證得了初果須陀洹,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。(《木槵子經》)
從上面所舉的五例,便可知道皈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。同時,佛陀也曾說過,只要有人皈依三寶,便有四王天派遣三十六位善神,隨身護持,並且希望受了三皈以後的弟子,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,隨身攜帶,便可辟除邪惡,出入無畏。現在不妨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,照抄如下,以備行者應用:
1.彌栗頭不羅婆(善光),主疾病。
2.彌栗頭婆呵娑(善明),主頭痛。
3.彌栗頭婆邏波(善力),主寒熱。
4.彌栗頭抗陀羅(善月),主腹滿。
5.彌栗頭陀利奢(善見),主癰腫。
6.彌栗頭阿婁呵(善供),主顛狂。.
7.彌栗頭伽婆帝(善捨),主愚癡。
8.彌栗頭悉坻哆(善寂),主瞋恚。
9.彌栗頭菩提薩(善覺),主淫欲。
10.彌栗頭提波羅(善天),主邪鬼。
11.彌栗頭呵裟帝(善住),主傷亡。
12.彌栗頭不若羅(善福),主塚墓。
13.彌栗頭苾闍伽(善術),主四方。
14.彌栗頭伽隸裟(善帝),主怨家。
15.彌栗頭羅闍遮(善主),主偷盜。
16.彌栗頭修乾陀(善香),主債主。
17.彌栗頭檀那波(善施),主劫賊。
18.彌栗頭支多那(善意),主疫毒。
19.彌栗頭羅婆那(善吉),主五瘟。
20.彌栗頭 婆馱(善山),主蜚尸。
21.彌栗頭三摩馱(善調),主注連。
22.彌栗頭戾禘馱(善備),主注復。
23.彌栗頭波利陀(善敬),主相引。
24.彌栗頭波利那(善淨),主惡黨。
25.彌栗頭虔伽地(善品),主蠱毒。.
26.彌栗頭毗梨駝(善結),主恐怖。
27.彌栗頭支陀那(善壽),主厄難。
28.彌栗頭伽林摩(善逝),主產乳。
29.彌栗頭阿留伽(善願),主縣官。
30.彌栗頭闍利陀(善固),主口舌。
31.彌栗頭阿伽馱(善照),主憂惱。
32.彌栗頭阿訶婆(善生),主不安。
33.彌栗頭娑和邏(善至),主百怪。
34.彌栗頭波利那(善藏),主嫉妒。
35.彌栗頭固陀那(善音),主咒咀。
36.彌栗頭韋馱羅(善妙),主厭禱。
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,出於《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》,該經說,凡是受了三皈的人,就有四王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,同時,此三十六位神王,各個還有萬億恆河沙數的鬼神,為其眷屬,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。如能書寫神王名字,帶在身上,那是最好。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音譯名字相同,唯其意譯不同,當無妨礙。
不過,我們應當知道:皈依三寶,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,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,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,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—皆可以成佛,切不要自暴自棄。
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
聖嚴法師---皈依三寶的意義-3
三、皈依三寶的方法
我們既已明白了皈依三寶的概念之後,就應該來皈依三寶了。
至於皈依三寶的儀節,在佛陀的當世,因為受皈者的根器厚,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。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,耶輸伽的父親,在佛前如此說:「我今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。」這樣一說,便算受了三皈依。
照實際而言,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,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,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,即唱三皈,要他們皈依未來僧。可知三寶是一體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而不皈依僧,便不成其為皈依。
皈依三寶的詞句,實在是很簡單的,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。向來受皈依的人,都是在皈依之時,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,有的人由於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於自己心情緊張,皈依之後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容是什麼,按理說,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為皈依的。
皈依詞共為三皈三結,現在照抄如下:
我某甲(法名或本名均可),盡形壽皈依佛。盡形壽皈依法。盡形壽皈依僧。(說三遍之後)皈依佛竟,皈依法竟,皈依僧竟。(也說三遍)
前面三皈說三遍,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,後面的則為三皈的三結。皈依的緊要關頭,便在三說三皈的正授之時;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,也就在此正授之際。最好能於正授三皈之時,作一種觀想:說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時候,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,感得十方大地震動,並有功德之雲,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;說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時候,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,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,結成華蓋之狀;說第三遍皈依文的時候,此一雲集的華蓋,即成漏斗之狀,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,遍滿於全身,並由身內擴展出去,使自己的身心,隨著功德雲的擴展瀰蓋,而充塞於十方世界—到此為止,自己納受了三皈的戒體,自己的身心,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,與宇宙同等體量了。試想,如此的皈依,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!
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,最低限度,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,說得清清楚楚,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。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,現在抄錄如下:
「無論出家在家之人,若受三皈時,最重要點有二:第一、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。第二、當受三皈時,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,或師父所講的話,全是文言不能瞭解,如是絕不能得三皈;或隔離太遠,聽不明白,亦不得三皈;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,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,亦不得三皈。又正授之時,即是『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』三說,此最緊要,應十分注意;以後之『皈依佛竟、皈依法竟、皈依僧竟』,是名三結,無關緊要;所以諸位發心受戒,應先了知三皈意義。又當正授時,要在『皈依佛』等三語注意,乃可得三皈依。」(見《律學要略》)
以此可見,三皈雖然簡單,要想如實得到三皈的戒體,卻也並不容易。我們相信,準此而論,如今有許多的三皈弟子,是沒有得到三皈的,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皈,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,重新增授一次。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皈依儀式中,是最不可靠的,唯其種種善根而已。
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,受戒的儀式愈隆重,愈能激發虔誠之心;受戒的要求愈嚴格,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。求受三皈,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,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。為了鄭重其事起見,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,編了一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,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,這本書直到現今,仍在流通,並且仍為大多數的皈依師們做為藍本。
在三皈正範中,共有八個項目:
1.敷座請師: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法座,列供.香花,燈燭整齊,再去禮請皈依師陞座。
2.開導:開示三皈依的意義。
3.請聖:迎請十方三寶,證明受皈,以及 .護法龍天,監壇護戒。
4.懺悔:懺悔往昔業障,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.淨,之後,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。
5.受皈:三皈三結,並發三誓。
6.發願:發無上菩提之心,願度一切眾生。
7.顯益勸囑: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,並囑依教.奉行。
8.迴向:將此受皈的功德,迴向給一切沉溺的.眾生,速脫生死,早生佛土。
說起來,受三皈依,唯有如此,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。唯此三皈正範,以目前來說,也不切於實用,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,皆是文言,雖然行文典麗高雅,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,陞座說皈依時,照本宣讀,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,既然無法吸收,也就不得皈依了。所以弘一大師對此,也有批評:
「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,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,聞者萬不能瞭解,等於虛文而已;最好請師譯成白話。」(見《律學要略》)
若就實用而言,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,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。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,所以要敷座;示知三寶的意義,所以要開導;皈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皈依,故應請聖;為求重新做人,故應懺除前愆;三皈三結與三誓,是受皈的重心,故為在所必行;三皈共分三品: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,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,只求不墮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,所以勸導發心,也是必要的;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,顯益勸囑,也是應該的;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,功德迴向一切眾生,也是對的。
在此我想指出一點:原始佛教,沒有大小乘的區別,但卻偏於小乘形態。所以在律中的三皈,非常簡單,除了三皈依詞,沒有其他。佛教到了中國,一切匯歸大乘,一切戒,都比照大乘來受持,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,但是這種增加,都是好的,並非壞的。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,為大乘行門,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迴向等項目了。
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,也不妨將三皈的儀節簡化,現在,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:
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後,受皈依者雙膝長跪,兩手合掌。皈依師略為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後,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:
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;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懺悔。」
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。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與三結:
「我某甲,盡形壽皈依佛,盡形壽皈依法,盡形壽皈依僧。」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,再念:
「我某甲,皈依佛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天魔外道。我某甲,皈依法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邪說。我某甲,皈依僧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徒眾。」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後,教發四弘誓願:「我某甲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我某甲,煩惱無盡誓願斷。我某甲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我某甲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
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。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,並策勉依教奉行,即教念迴向偈:
「皈依功德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迴向,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諸佛淨樂土。十方三世一切佛,諸尊菩薩摩訶薩,摩訶般若波羅蜜。」
至此皈依功德圓滿,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後,受皈依者,禮謝皈依師,普通三拜,實則禮佛禮僧,但有一拜即可。
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,不必唱,但能念得字字分明,使得受皈依者,能夠領受即可。
其中應該說明的,是三皈三結下面的三誓:「不皈依天魔外道」,「不皈依外道邪說」,「不皈依外道徒眾」。由此三誓的建立,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。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,而是因為外道—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,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,但那皆是不究竟的。
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,所以皈依了佛,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;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,皈依奉行,必能去(欲)苦而得安樂,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;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,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眾。此三誓的目的,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,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。
至於受了三皈依之後,如果為了維護家宅、財物、國土、人民,及其生命的安全,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,只要不存皈依之心,仍可不失皈依;但若存皈依之心,便失皈依。
再說到「戒」的問題,皈依了三寶之後,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。上品皈依者,三寶諸戒,自然具足;即使下品皈依者,也應只食五種淨肉(不疑為我殺、不見殺、不聞殺、自死、鳥獸食殘),並且不得做屠業、酒業、淫業、賭業等的作惡行業,每年的一、五、九月及每月的六齋日(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,及月底最後兩日),要持戒齋。若能如此,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,便可得到解脫。
皈依三寶,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,必須明白:我們皈依三寶之後,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,所以在迴向偈之下有「十方三世一切佛,諸尊菩薩摩訶薩,摩訶般若波羅蜜。」第一句是一切佛寶,第二句是一切僧寶,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。在此三句之中,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。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為主,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,一切佛教的典籍,一切佛教的出家人。
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,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,為了報恩,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,也是人之常情。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,其他諸佛就不是佛,那是違背佛教的;同樣的,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,也是不對的。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,而只肯定一樁善舉;只種一塊田,而荒蕪了千萬塊田,這不啻為愚癡!
我們既已明白了皈依三寶的概念之後,就應該來皈依三寶了。
至於皈依三寶的儀節,在佛陀的當世,因為受皈者的根器厚,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。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,耶輸伽的父親,在佛前如此說:「我今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。」這樣一說,便算受了三皈依。
照實際而言,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,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,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,即唱三皈,要他們皈依未來僧。可知三寶是一體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而不皈依僧,便不成其為皈依。
皈依三寶的詞句,實在是很簡單的,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。向來受皈依的人,都是在皈依之時,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,有的人由於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於自己心情緊張,皈依之後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容是什麼,按理說,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為皈依的。
皈依詞共為三皈三結,現在照抄如下:
我某甲(法名或本名均可),盡形壽皈依佛。盡形壽皈依法。盡形壽皈依僧。(說三遍之後)皈依佛竟,皈依法竟,皈依僧竟。(也說三遍)
前面三皈說三遍,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,後面的則為三皈的三結。皈依的緊要關頭,便在三說三皈的正授之時;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,也就在此正授之際。最好能於正授三皈之時,作一種觀想:說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時候,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,感得十方大地震動,並有功德之雲,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;說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時候,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,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,結成華蓋之狀;說第三遍皈依文的時候,此一雲集的華蓋,即成漏斗之狀,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,遍滿於全身,並由身內擴展出去,使自己的身心,隨著功德雲的擴展瀰蓋,而充塞於十方世界—到此為止,自己納受了三皈的戒體,自己的身心,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,與宇宙同等體量了。試想,如此的皈依,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!
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,最低限度,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,說得清清楚楚,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。所以弘一大師曾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,現在抄錄如下:
「無論出家在家之人,若受三皈時,最重要點有二:第一、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。第二、當受三皈時,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,或師父所講的話,全是文言不能瞭解,如是絕不能得三皈;或隔離太遠,聽不明白,亦不得三皈;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,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,亦不得三皈。又正授之時,即是『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』三說,此最緊要,應十分注意;以後之『皈依佛竟、皈依法竟、皈依僧竟』,是名三結,無關緊要;所以諸位發心受戒,應先了知三皈意義。又當正授時,要在『皈依佛』等三語注意,乃可得三皈依。」(見《律學要略》)
以此可見,三皈雖然簡單,要想如實得到三皈的戒體,卻也並不容易。我們相信,準此而論,如今有許多的三皈弟子,是沒有得到三皈的,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皈,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,重新增授一次。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皈依儀式中,是最不可靠的,唯其種種善根而已。
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,受戒的儀式愈隆重,愈能激發虔誠之心;受戒的要求愈嚴格,愈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。求受三皈,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,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。為了鄭重其事起見,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,編了一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,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,這本書直到現今,仍在流通,並且仍為大多數的皈依師們做為藍本。
在三皈正範中,共有八個項目:
1.敷座請師: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法座,列供.香花,燈燭整齊,再去禮請皈依師陞座。
2.開導:開示三皈依的意義。
3.請聖:迎請十方三寶,證明受皈,以及 .護法龍天,監壇護戒。
4.懺悔:懺悔往昔業障,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.淨,之後,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。
5.受皈:三皈三結,並發三誓。
6.發願:發無上菩提之心,願度一切眾生。
7.顯益勸囑: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,並囑依教.奉行。
8.迴向:將此受皈的功德,迴向給一切沉溺的.眾生,速脫生死,早生佛土。
說起來,受三皈依,唯有如此,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。唯此三皈正範,以目前來說,也不切於實用,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,皆是文言,雖然行文典麗高雅,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,陞座說皈依時,照本宣讀,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,既然無法吸收,也就不得皈依了。所以弘一大師對此,也有批評:
「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,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,聞者萬不能瞭解,等於虛文而已;最好請師譯成白話。」(見《律學要略》)
若就實用而言,在《三皈五戒正範》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,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。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,所以要敷座;示知三寶的意義,所以要開導;皈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皈依,故應請聖;為求重新做人,故應懺除前愆;三皈三結與三誓,是受皈的重心,故為在所必行;三皈共分三品: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,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,只求不墮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,所以勸導發心,也是必要的;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,顯益勸囑,也是應該的;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,功德迴向一切眾生,也是對的。
在此我想指出一點:原始佛教,沒有大小乘的區別,但卻偏於小乘形態。所以在律中的三皈,非常簡單,除了三皈依詞,沒有其他。佛教到了中國,一切匯歸大乘,一切戒,都比照大乘來受持,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,但是這種增加,都是好的,並非壞的。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,為大乘行門,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迴向等項目了。
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,也不妨將三皈的儀節簡化,現在,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:
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後,受皈依者雙膝長跪,兩手合掌。皈依師略為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後,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:
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;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懺悔。」
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。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與三結:
「我某甲,盡形壽皈依佛,盡形壽皈依法,盡形壽皈依僧。」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,再念:
「我某甲,皈依佛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天魔外道。我某甲,皈依法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邪說。我某甲,皈依僧竟,寧捨身命,終不皈依外道徒眾。」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後,教發四弘誓願:「我某甲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我某甲,煩惱無盡誓願斷。我某甲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我某甲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」
念三遍,每遍就地一拜。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,並策勉依教奉行,即教念迴向偈:
「皈依功德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迴向,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諸佛淨樂土。十方三世一切佛,諸尊菩薩摩訶薩,摩訶般若波羅蜜。」
至此皈依功德圓滿,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後,受皈依者,禮謝皈依師,普通三拜,實則禮佛禮僧,但有一拜即可。
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,不必唱,但能念得字字分明,使得受皈依者,能夠領受即可。
其中應該說明的,是三皈三結下面的三誓:「不皈依天魔外道」,「不皈依外道邪說」,「不皈依外道徒眾」。由此三誓的建立,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。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,而是因為外道—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,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,但那皆是不究竟的。
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,所以皈依了佛,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;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,皈依奉行,必能去(欲)苦而得安樂,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;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,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眾。此三誓的目的,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,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。
至於受了三皈依之後,如果為了維護家宅、財物、國土、人民,及其生命的安全,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,只要不存皈依之心,仍可不失皈依;但若存皈依之心,便失皈依。
再說到「戒」的問題,皈依了三寶之後,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。上品皈依者,三寶諸戒,自然具足;即使下品皈依者,也應只食五種淨肉(不疑為我殺、不見殺、不聞殺、自死、鳥獸食殘),並且不得做屠業、酒業、淫業、賭業等的作惡行業,每年的一、五、九月及每月的六齋日(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,及月底最後兩日),要持戒齋。若能如此,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,便可得到解脫。
皈依三寶,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,必須明白:我們皈依三寶之後,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,所以在迴向偈之下有「十方三世一切佛,諸尊菩薩摩訶薩,摩訶般若波羅蜜。」第一句是一切佛寶,第二句是一切僧寶,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。在此三句之中,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。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為主,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,一切佛教的典籍,一切佛教的出家人。
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,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,為了報恩,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,也是人之常情。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,其他諸佛就不是佛,那是違背佛教的;同樣的,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,也是不對的。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,而只肯定一樁善舉;只種一塊田,而荒蕪了千萬塊田,這不啻為愚癡!
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
聖嚴法師---皈依三寶的意義-2
二、什麼是皈依三寶?
皈依兩字,從字面上解釋,「皈」是回轉,或是歸投;「依」是依靠,或是信賴。凡是回轉依靠,或歸投信賴的行為,都可稱為皈依,所以皈依兩字,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。
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,依靠母親、信賴母親,所以能有安全之感,這一安全感的產生,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。因此,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,均可稱之為皈依。
準此而言,兒女信賴父母,學生信賴老師,企業家信賴預算,下屬信賴長官,宿命論者信賴命運,乃至獨夫信賴武力,政客信賴謀略,貪夫信賴財產等等,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。換句話說: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,均可列入皈依之群。是以信仰佛教,固可稱為皈依,信仰其他的宗教,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、崇拜、奉祀,都可稱為皈依了。
不過,講到皈依的真義,凡是不究竟、不著實、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,均不得稱為真皈依。比如有了大水災,人可攀上樹巔,爬上屋頂,走上小丘,但是水勢大了,風浪急了,水位漲了,樹會倒,屋會塌,小丘會淹沒。所以,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,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,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?相信除非他是白癡,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。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,遠非樹木、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!
那麼,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,能夠明白一切事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,他就能夠瞭解:父母、老師、預算、長官、命運,乃至武力、謀略、財產等等,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,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。父母會死,老師的知識會落伍,預算會超額,長官會調動,命運靠不住,至於武力、謀略與財產,更是如幻如煙了。今日的南面之王,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;今日的百萬富翁,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。
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,可以生天,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。比如基督教,信者可能得救,但也未必得救,上帝不寵愛的,任你信得如何懇切,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。再說,在佛教的層次上看,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,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,他們的最高理想,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。天在佛教之中,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,仍在生死輪迴之中。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,但亦有其限度,天福享盡,死後還墮,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。唯有皈依佛教,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。佛教的總體,便是佛法僧三寶。
實際上,皈依的傾向,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,歸投三寶,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,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。但當走進了涅槃(解脫)之城,自身的當下,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由於業障的迷惑,所以不見佛性,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,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。我們本來與佛一樣,本來就與三寶同在,只緣迷失本性,流浪生死道中,不知回家之路,所以名為眾生!我們若能即日開始,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,實即浪子回頭,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。
因此,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,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。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,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,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,剛下水時,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,一經下水,泥牛自身難保,豈能供人做為渡河的工具呢?
什麼叫作三寶?佛法僧,何得稱之為寶?這是很要緊的。一個人要想信佛,必須先來皈依三寶,但在皈依之前,又必須先要瞭解三寶的大意,否則,莫名其妙地皈依,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。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,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,那便成為笑話。但是,我們不用諱言,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,接受皈依之時,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,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。說起來,這是可恥的!
三寶就是佛法僧,因為在佛法僧中,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,發揮無盡的妙用,並且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無極無限,無邊無際。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、功用大,所以稱之為寶;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,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,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。由於三寶的化導,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,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。所以三寶是寶,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。
三寶的種類,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,從大體上來說,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。現且分為兩大類:
1.從事相上說,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。
2.從理體上說,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。
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,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:佛是覺者,自覺、覺他、覺滿;法是法則,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;僧是和合眾,於事於理和合相處。
所謂「住持三寶」:(1)凡用玉琢、石刻、金鑄、銅燒、泥塑、木雕、油漆、墨畫、絹繡、紙繪的佛像,便是佛寶;(2)凡是三藏經典,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,便是法寶;(3)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,便是僧寶。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,端靠這一類的三寶,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,保持佛教的精神,傳布佛教的教義,所以稱為住持三寶。
所謂「化相三寶」:(1)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,釋迦便是佛寶;(2)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,如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,便是法寶;(3)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,便是僧寶。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,所以稱為化相三寶。
所謂「一體三寶」: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,各個皆具三寶的功德:(1)佛有覺照之能,所以是佛寶;佛能說法,於法自在,故有軌持之能,所以是法寶;佛無違諍之過,所以是僧寶。(2)法的本體,具有能生諸佛之性,所以是佛寶;法的本身,就有軌持的功能,所以是法寶;法法平等,互不相妨,所以是僧寶。(3)僧有觀照之智者,為佛寶;僧有軌持之用者,是法寶;僧為和合之體者,是僧寶。
所謂「理體三寶」:是說一切眾生,各個本具之三寶,這有兩類:(1)從修證上說,凡夫皆以「惑、業、苦」而流轉生死,若能翻迷成悟,惑即成為般若,業即成為解脫,苦即成為法身;般若為佛寶,解脫為法寶,法身為僧寶;(2)從理體(真如)上說,能觀之理為佛寶,所觀之事為法寶,事理一如為僧寶。
其實,三寶雖分四類,只有兩種性質:不出事理的兩面。事相的三寶,是現實的,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。理體的三寶,是抽象的,所以不太容易懂得,除非已經開悟,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,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,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。為使讀者更易瞭解起見,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,以供參考:
「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,是三寶的真實功德,這在古來,又有好多分別,現在略說二類。(1)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:依聲聞來說,是五分法身(聖嚴案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為佛的五分法身);依大乘說,是無上(四智)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。正法或涅槃是法寶。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:依聲聞乘說,即是四雙八輩(聖嚴案:小乘的四向四果,合稱為四雙八輩)的無漏功德;依大乘說,是菩薩,攝得聲聞、辟支佛的無漏功德。(2)大乘教所說: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(攝得體相業用),是佛寶;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,是僧寶;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,無二無別的法界(或名真如、實相等),是法寶。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、理體三寶、常住三寶,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。」(《成佛之道》二九頁)
我們看了這段文字,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,還是不懂的;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,能夠理解理體三寶,當然很好,如果不能理解,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,信到某一階段之後,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。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,對於太空的景象,任便太空人如何做詳細的報告,我們所知,總是隔閡,乃至失真的,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,才能明明白白。所以,我們
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,已經夠了。但是,我們應該明白:沒有住持三寶,無以顯現理體三寶;沒有理體三寶,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。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;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。信仰佛教,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,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,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(發明)。今有在家的佛弟子,自己未證理體三寶,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,而不敬住持三寶的,那是本末倒置,求升反墮的行為了!
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,只有事相的三寶,事相中的化相三寶,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,佛滅之後,僅有住持三寶。然在三寶之中,雖以佛為最尊最貴,法為最高最勝,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。佛陀入滅之後,佛教的道場,要由僧寶來住持;佛教的經典,要由僧寶來保存;佛教的文化,要由僧寶來傳播;佛教的信徒,要由僧寶來接引。因此,佛陀在世時,佛教以佛為軸心;佛陀入滅後,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。所以今世而言,信仰佛教,應以僧寶為依歸;恭敬三寶,也應以僧寶為著眼。僧人之中,固有龍蛇混雜,我人皈依,不妨擇善而從,但於恭敬供養之心,則應一律平等。佛經中說:雖是破戒比丘,仍足為人天之師,所以不得分別高低,更不得妄加批評。
至於皈依三寶,前面說過,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,但在踏上根基,走進佛門之後,並不能拋棄了根基,而是由此根基之上,逐漸升高,逐漸擴大。級級升高,層層擴大,三皈依,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,所以,皈依三寶的種類,共有五等:
1.翻邪三皈:最初進入佛門。
2.五戒三皈:信佛之後加受五戒。
3.八戒三皈: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。
4.十戒三皈:沙彌(尼)受十戒。
5.具足戒三皈:比丘(尼)受大戒。
因為,凡是受戒,必有三皈。最初入佛,固須三皈;加受五戒、八戒、十戒,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,式叉摩那戒、比丘比丘尼戒,雖以羯磨法受戒,但在受戒之中,沒有不行三皈依的。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,在懺悔與發願之前,也必先受三皈。因此,雖說三皈不是戒,卻是一切戒之根本(其實三皈之中含有戒義)。
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,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,寺院中的朝暮課誦,皆有三皈,一切佛事的終結,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。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,他們把三皈看得特別重要,以唱三皈做為行持,也以唱三皈為人祝願。
皈依兩字,從字面上解釋,「皈」是回轉,或是歸投;「依」是依靠,或是信賴。凡是回轉依靠,或歸投信賴的行為,都可稱為皈依,所以皈依兩字,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。
小孩子歸投向他母親的懷抱,依靠母親、信賴母親,所以能有安全之感,這一安全感的產生,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。因此,凡是由於歸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,均可稱之為皈依。
準此而言,兒女信賴父母,學生信賴老師,企業家信賴預算,下屬信賴長官,宿命論者信賴命運,乃至獨夫信賴武力,政客信賴謀略,貪夫信賴財產等等,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。換句話說: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,均可列入皈依之群。是以信仰佛教,固可稱為皈依,信仰其他的宗教,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、崇拜、奉祀,都可稱為皈依了。
不過,講到皈依的真義,凡是不究竟、不著實、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,均不得稱為真皈依。比如有了大水災,人可攀上樹巔,爬上屋頂,走上小丘,但是水勢大了,風浪急了,水位漲了,樹會倒,屋會塌,小丘會淹沒。所以,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,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,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?相信除非他是白癡,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。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,遠非樹木、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!
那麼,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,能夠明白一切事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,他就能夠瞭解:父母、老師、預算、長官、命運,乃至武力、謀略、財產等等,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,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。父母會死,老師的知識會落伍,預算會超額,長官會調動,命運靠不住,至於武力、謀略與財產,更是如幻如煙了。今日的南面之王,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;今日的百萬富翁,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。
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,可以生天,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。比如基督教,信者可能得救,但也未必得救,上帝不寵愛的,任你信得如何懇切,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。再說,在佛教的層次上看,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,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,他們的最高理想,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。天在佛教之中,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,仍在生死輪迴之中。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,但亦有其限度,天福享盡,死後還墮,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。唯有皈依佛教,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。佛教的總體,便是佛法僧三寶。
實際上,皈依的傾向,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,歸投三寶,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,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。但當走進了涅槃(解脫)之城,自身的當下,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由於業障的迷惑,所以不見佛性,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,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。我們本來與佛一樣,本來就與三寶同在,只緣迷失本性,流浪生死道中,不知回家之路,所以名為眾生!我們若能即日開始,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,實即浪子回頭,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。
因此,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,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。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,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,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,剛下水時,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,一經下水,泥牛自身難保,豈能供人做為渡河的工具呢?
什麼叫作三寶?佛法僧,何得稱之為寶?這是很要緊的。一個人要想信佛,必須先來皈依三寶,但在皈依之前,又必須先要瞭解三寶的大意,否則,莫名其妙地皈依,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。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,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,那便成為笑話。但是,我們不用諱言,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,接受皈依之時,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,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。說起來,這是可恥的!
三寶就是佛法僧,因為在佛法僧中,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,發揮無盡的妙用,並且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無極無限,無邊無際。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、功用大,所以稱之為寶;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,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,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。由於三寶的化導,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,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。所以三寶是寶,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。
三寶的種類,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,從大體上來說,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。現且分為兩大類:
1.從事相上說,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。
2.從理體上說,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。
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,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:佛是覺者,自覺、覺他、覺滿;法是法則,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;僧是和合眾,於事於理和合相處。
所謂「住持三寶」:(1)凡用玉琢、石刻、金鑄、銅燒、泥塑、木雕、油漆、墨畫、絹繡、紙繪的佛像,便是佛寶;(2)凡是三藏經典,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,便是法寶;(3)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,便是僧寶。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,端靠這一類的三寶,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,保持佛教的精神,傳布佛教的教義,所以稱為住持三寶。
所謂「化相三寶」:(1)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,釋迦便是佛寶;(2)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,如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,便是法寶;(3)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,便是僧寶。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,所以稱為化相三寶。
所謂「一體三寶」: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,各個皆具三寶的功德:(1)佛有覺照之能,所以是佛寶;佛能說法,於法自在,故有軌持之能,所以是法寶;佛無違諍之過,所以是僧寶。(2)法的本體,具有能生諸佛之性,所以是佛寶;法的本身,就有軌持的功能,所以是法寶;法法平等,互不相妨,所以是僧寶。(3)僧有觀照之智者,為佛寶;僧有軌持之用者,是法寶;僧為和合之體者,是僧寶。
所謂「理體三寶」:是說一切眾生,各個本具之三寶,這有兩類:(1)從修證上說,凡夫皆以「惑、業、苦」而流轉生死,若能翻迷成悟,惑即成為般若,業即成為解脫,苦即成為法身;般若為佛寶,解脫為法寶,法身為僧寶;(2)從理體(真如)上說,能觀之理為佛寶,所觀之事為法寶,事理一如為僧寶。
其實,三寶雖分四類,只有兩種性質:不出事理的兩面。事相的三寶,是現實的,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。理體的三寶,是抽象的,所以不太容易懂得,除非已經開悟,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,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,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。為使讀者更易瞭解起見,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,以供參考:
「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,是三寶的真實功德,這在古來,又有好多分別,現在略說二類。(1)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:依聲聞來說,是五分法身(聖嚴案: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為佛的五分法身);依大乘說,是無上(四智)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。正法或涅槃是法寶。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:依聲聞乘說,即是四雙八輩(聖嚴案:小乘的四向四果,合稱為四雙八輩)的無漏功德;依大乘說,是菩薩,攝得聲聞、辟支佛的無漏功德。(2)大乘教所說: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(攝得體相業用),是佛寶;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,是僧寶;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,無二無別的法界(或名真如、實相等),是法寶。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、理體三寶、常住三寶,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。」(《成佛之道》二九頁)
我們看了這段文字,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,還是不懂的;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,能夠理解理體三寶,當然很好,如果不能理解,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,信到某一階段之後,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。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,對於太空的景象,任便太空人如何做詳細的報告,我們所知,總是隔閡,乃至失真的,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,才能明明白白。所以,我們
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,已經夠了。但是,我們應該明白:沒有住持三寶,無以顯現理體三寶;沒有理體三寶,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。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;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。信仰佛教,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,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,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(發明)。今有在家的佛弟子,自己未證理體三寶,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,而不敬住持三寶的,那是本末倒置,求升反墮的行為了!
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,只有事相的三寶,事相中的化相三寶,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,佛滅之後,僅有住持三寶。然在三寶之中,雖以佛為最尊最貴,法為最高最勝,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。佛陀入滅之後,佛教的道場,要由僧寶來住持;佛教的經典,要由僧寶來保存;佛教的文化,要由僧寶來傳播;佛教的信徒,要由僧寶來接引。因此,佛陀在世時,佛教以佛為軸心;佛陀入滅後,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。所以今世而言,信仰佛教,應以僧寶為依歸;恭敬三寶,也應以僧寶為著眼。僧人之中,固有龍蛇混雜,我人皈依,不妨擇善而從,但於恭敬供養之心,則應一律平等。佛經中說:雖是破戒比丘,仍足為人天之師,所以不得分別高低,更不得妄加批評。
至於皈依三寶,前面說過,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,但在踏上根基,走進佛門之後,並不能拋棄了根基,而是由此根基之上,逐漸升高,逐漸擴大。級級升高,層層擴大,三皈依,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,所以,皈依三寶的種類,共有五等:
1.翻邪三皈:最初進入佛門。
2.五戒三皈:信佛之後加受五戒。
3.八戒三皈: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。
4.十戒三皈:沙彌(尼)受十戒。
5.具足戒三皈:比丘(尼)受大戒。
因為,凡是受戒,必有三皈。最初入佛,固須三皈;加受五戒、八戒、十戒,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,式叉摩那戒、比丘比丘尼戒,雖以羯磨法受戒,但在受戒之中,沒有不行三皈依的。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,在懺悔與發願之前,也必先受三皈。因此,雖說三皈不是戒,卻是一切戒之根本(其實三皈之中含有戒義)。
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,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,寺院中的朝暮課誦,皆有三皈,一切佛事的終結,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。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,他們把三皈看得特別重要,以唱三皈做為行持,也以唱三皈為人祝願。
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
聖嚴法師---皈依三寶的意義-1
一、為何要皈依三寶?
我們相信,在所有的佛教徒中,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;因為,皈依三寶的人,固然會燒香拜佛,但會燒香拜佛的人,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。雖然未曾皈依三寶,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,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。
有人主張:信佛只要心誠,何必一定要皈依?這種觀念,乍聽似有道理,實則不合要求。比如學生求學,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,否則的話,校中不會有其學籍,即使勉強旁聽,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。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,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,而逐級晉升的:最初進小學,先註冊;進中學與大學,除了註冊,還得舉行考試,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,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,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如要信佛,應從皈依三寶著手,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,但如不走第一步,豈能走出第二、第三步來?要走第二、第三步,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。佛弟子的等第,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:皈依三寶,是最先的基層;往上還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。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,佛教不捨一切眾生,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,放得特別寬大:六道眾生,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、太多,無暇皈依三寶之外,其餘的不論人、天、神、鬼、畜,只要發心皈依,佛教無不接受,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,不論貧富貴賤,智愚俊醜,不假入學的甄別,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。如要再進一步,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。
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,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,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,所以不必皈依,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。這在理上說,似乎可以通融,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,那就錯誤了。佛經是由佛陀所說(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),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集結成篇,傳之後世;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,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,充其量,只是皈依了法寶,這是忘恩的行為!佛教雖以法寶為主—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,但是法寶的產生,必須由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,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。
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,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,就等於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,跑到中國居住下來,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,便自稱他是中國的國民。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,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;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,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。同樣的,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,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,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。這不是多餘的執著,乃是必須的手續。故佛經中說,世人雖然行善,終不能滅除先世的惡業,若能受三皈依戒,便能滅除先世的惡業。
受皈依,既是形式上的問題,更是心性上的問題。受皈依時,不僅口中念著,身體拜著,心裡還得想著。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—納受三皈戒體,戒體須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,師師相傳,這
是法統的一脈相承,在凡夫而言,不能無師自證,所以三皈依,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。由此可知,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。
如說,不受三皈依,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,那是不可能的事;如果只信佛法,而不禮僧寶,他根本就先違背了佛法。佛法之中,三寶不能分家,強予三寶分家,他便破壞了佛法,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,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,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。否則,既然信奉三寶,何不皈依三寶呢?
另有些人,尚未信佛,但對佛教頗有好感,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,他們唯恐皈依之後,會受到約束,或者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,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。他們把皈依的意義,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,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,不敢貿然婚嫁,否則,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,興趣不投,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。其實,皈依三寶,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,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!比如,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,無不需要投師請益,如其不然,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。投師的好處,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,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,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,我們投師學習,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。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,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,即使在學習期間,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,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;學成之後,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,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?至於皈依三寶,也與投師學藝相似,要想多懂一些佛法,應從皈依三寶著手,如果僅僅觀望,終究是站在門外,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,那是打妄想。佛門不是牢籠,而是解脫大道,皈依之後,如會受到約束,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。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,並自皈依開始,一直走向成佛之境,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,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,不能如法遵行者,皈依之後,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,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;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,佛教的慈悲之門,仍然永遠開著,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。
因此,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,都來皈依三寶。無論你已信了佛教,或者準備來信佛教,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,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,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,試著來皈依三寶,你將必能得到實益,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。如真的皈依三寶之後,除非有魔障遮心,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。
我們相信,在所有的佛教徒中,大部分是沒有皈依過的;因為,皈依三寶的人,固然會燒香拜佛,但會燒香拜佛的人,則未必已曾受過三皈的儀式。雖然未曾皈依三寶,他們卻依然自稱是佛教的信徒,我們自也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。
有人主張:信佛只要心誠,何必一定要皈依?這種觀念,乍聽似有道理,實則不合要求。比如學生求學,首先要辦註冊的手續,否則的話,校中不會有其學籍,即使勉強旁聽,也不會得到學歷的文憑。一個正常情況下的學生,必定是按照學年學程,而逐級晉升的:最初進小學,先註冊;進中學與大學,除了註冊,還得舉行考試,看其是否有此求學的能力,但是不進小學便想取得大學文憑,乃至取得博士的學位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如要信佛,應從皈依三寶著手,皈依三寶雖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,但如不走第一步,豈能走出第二、第三步來?要走第二、第三步,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。佛弟子的等第,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:皈依三寶,是最先的基層;往上還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比丘尼戒、菩薩戒,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。皈依三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,佛教不捨一切眾生,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,放得特別寬大:六道眾生,除了地獄之中的受苦太大、太多,無暇皈依三寶之外,其餘的不論人、天、神、鬼、畜,只要發心皈依,佛教無不接受,這也正像凡是學齡已屆的兒童,不論貧富貴賤,智愚俊醜,不假入學的甄別,一律可以進入國民小學就讀。如要再進一步,就要講求資質的揀擇了。
還有人以為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,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,探求他們的成佛之道,所以不必皈依,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。這在理上說,似乎可以通融,但從事相的規制上說,那就錯誤了。佛經是由佛陀所說(也有是出於佛的弟子們所說),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集結成篇,傳之後世;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,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,充其量,只是皈依了法寶,這是忘恩的行為!佛教雖以法寶為主—解脫之道皆由法寶之中流出,但是法寶的產生,必須由佛寶與僧寶為之完成,所以三寶是不能分開的。
如果講到制度或規式,信佛而不皈依三寶的人,就等於一個愛好中國風土文物的外國人,跑到中國居住下來,並不申請變更其原有國籍的登記,便自稱他是中國的國民。他或可能受到中國人的歡迎,但他終究不是中國人;他可以盡其中國國民的義務,但終不能享受中國國民的權益。同樣的,一個不受皈依而又自稱是佛教徒的人,他雖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處,但終不能獲得身分上的印證。這不是多餘的執著,乃是必須的手續。故佛經中說,世人雖然行善,終不能滅除先世的惡業,若能受三皈依戒,便能滅除先世的惡業。
受皈依,既是形式上的問題,更是心性上的問題。受皈依時,不僅口中念著,身體拜著,心裡還得想著。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—納受三皈戒體,戒體須由已先受了三皈戒的人,師師相傳,這
是法統的一脈相承,在凡夫而言,不能無師自證,所以三皈依,不得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。由此可知,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。
如說,不受三皈依,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,那是不可能的事;如果只信佛法,而不禮僧寶,他根本就先違背了佛法。佛法之中,三寶不能分家,強予三寶分家,他便破壞了佛法,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,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,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。否則,既然信奉三寶,何不皈依三寶呢?
另有些人,尚未信佛,但對佛教頗有好感,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三寶,他們唯恐皈依之後,會受到約束,或者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,所以他們存著觀望的態度。他們把皈依的意義,看同男女之間的婚姻一樣,未到有了相當的認識之時,不敢貿然婚嫁,否則,如果彼此的性格不合,興趣不投,難免造成終身的痛苦。其實,皈依三寶,與男女間的婚姻問題,完全是兩種性質的兩回事!比如,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,無不需要投師請益,如其不然,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。投師的好處,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,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,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,我們投師學習,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。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,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,即使在學習期間,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,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;學成之後,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,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?至於皈依三寶,也與投師學藝相似,要想多懂一些佛法,應從皈依三寶著手,如果僅僅觀望,終究是站在門外,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,那是打妄想。佛門不是牢籠,而是解脫大道,皈依之後,如會受到約束,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。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寶,並自皈依開始,一直走向成佛之境,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,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,不能如法遵行者,皈依之後,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,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;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,佛教的慈悲之門,仍然永遠開著,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。
因此,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,都來皈依三寶。無論你已信了佛教,或者準備來信佛教,或者站在佛教的門外觀望,乃至你已是一個其他宗教的信徒,不妨請你暫時放下你的成見或原有的信仰,試著來皈依三寶,你將必能得到實益,並也不會失去你的自由。如真的皈依三寶之後,除非有魔障遮心,否則是不會退出三寶之門。
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
聖嚴法師---法鼓山的新時代倫理觀:心六倫
「倫理」與「道德」這兩個名詞,一般都是相提並論的。兩人以上的相處,彼此各盡其責、各守其分,這是「倫理」;彼此尊重、互相關心,這是「道德」。兩者之間關係相當密切,不過範疇並不相同,例如道德之中,不一定含有倫理,但倫理的實踐,則一定要有道德來配合。
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
莖幹具多節的茜草科植物-九節木
九節木
科名:茜草科
學名:Psychortia rubra ( Lour. ) Poir.
別名:牛屎鳥、青龍吐珠、山大刀
種植地點:生命園區步道
發現地點:小停車場、藥師佛步道
園區林下灌木,茜草科的"九節木"算是大宗的植物,"九節木"分布台灣全省低海拔地區。
莖幹上具有多個節,有人利用"九"來象徵多的意思,所以"九節木"之名,由此而來。
而結出紅色及橙色核果的她不僅具景觀效果外,還可吸引鳥類的覓食。
科名:茜草科
學名:Psychortia rubra ( Lour. ) Poir.
別名:牛屎鳥、青龍吐珠、山大刀
種植地點:生命園區步道
發現地點:小停車場、藥師佛步道
園區林下灌木,茜草科的"九節木"算是大宗的植物,"九節木"分布台灣全省低海拔地區。
莖幹上具有多個節,有人利用"九"來象徵多的意思,所以"九節木"之名,由此而來。
而結出紅色及橙色核果的她不僅具景觀效果外,還可吸引鳥類的覓食。
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
匍匐莖加上多數對生葉像蜈蚣腳的草花-倒地蜈蚣
倒地蜈蚣
科名:玄參科
學名:Torenia concolor Lindl.
英名:Taiwan wishbone flower
別名:釘地蜈蚣、四角銅鍾、老鼠拖鐘
花期:5月(幾乎全年)
發現地點:藥師古佛附近等
全年幾乎都開花的倒地蜈蚣,還是有她的盛花期,目前可以在園區零零星星的角落裡看見,她可以像牽牛花一般長滿整個坡地,遠看或許會將她誤認為牽牛花。
因為攀爬性而對生葉子數量又多,很像百足蜈蚣在爬行,所以蜈蚣之名,其來有自。而二強雄蕊幾乎碰在一塊很像環形戒指,經過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,令人不得不停下來注目一番。
科名:玄參科
學名:Torenia concolor Lindl.
英名:Taiwan wishbone flower
別名:釘地蜈蚣、四角銅鍾、老鼠拖鐘
花期:5月(幾乎全年)
發現地點:藥師古佛附近等
全年幾乎都開花的倒地蜈蚣,還是有她的盛花期,目前可以在園區零零星星的角落裡看見,她可以像牽牛花一般長滿整個坡地,遠看或許會將她誤認為牽牛花。
因為攀爬性而對生葉子數量又多,很像百足蜈蚣在爬行,所以蜈蚣之名,其來有自。而二強雄蕊幾乎碰在一塊很像環形戒指,經過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,令人不得不停下來注目一番。
聖嚴法師---【生活心法】自認愚癡也是智慧
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煩惱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心念。發現自己在失望、生氣、悲傷、嫉妒、怨恨時,要立刻設法化解這些情緒;發現自己在計較、比較、貢高我慢時,要立刻平衡自己的心態。
我們要學習做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智者;最愚癡的是,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 ,卻又自尋煩惱。不過,當你體認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時,智慧已經在無形中增長了,所以自認愚癡,便是與智慧相應。
譬如聽到醫生宣判你活不過一個星期,如果你能夠在未死之前,盡一切努力,使自己活得更有意義,這是智慧。
如果因為知道即將死亡而害怕恐懼、精神失控、自惱惱人,或者絕望地等死,則是愚癡。
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「何必自尋煩惱」
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
只長一半不是蓮花的草花-半邊蓮
半邊蓮
科名:桔梗科
學名:Lobelia chinensis Lour.
英名:Chinese lobelia
別名:半邊荷花.鐮刀子草
花期:5月
發現地點:藥師佛步道
還沒解決桔梗科的細葉蘭花參,不是蘭花,為甚麼有蘭花名而已,到藥師佛散步時又碰到她同科的親戚”半邊蓮”真的很高興,但又遇到同樣的疑問?不是蓮花又有蓮花名。
這科的植物真的很奇特,不過這次我先自己猜,是不是她的花色像蓮花的顏色。
不管如何!!還是要麻煩知道的人們,幫我們解除疑問吧!!
科名:桔梗科
學名:Lobelia chinensis Lour.
英名:Chinese lobelia
別名:半邊荷花.鐮刀子草
花期:5月
發現地點:藥師佛步道
還沒解決桔梗科的細葉蘭花參,不是蘭花,為甚麼有蘭花名而已,到藥師佛散步時又碰到她同科的親戚”半邊蓮”真的很高興,但又遇到同樣的疑問?不是蓮花又有蓮花名。
這科的植物真的很奇特,不過這次我先自己猜,是不是她的花色像蓮花的顏色。
不管如何!!還是要麻煩知道的人們,幫我們解除疑問吧!!
聖嚴法師---【生活心法】做人與做事
有一位政府官員做官做得非常痛苦,因此他來問我說:「我該怎麼辦?」
我說:「做事雖難,做人更難。你把事情做好,別人對你的批評、妒忌都沒有關係,你只要盡心盡力、問心無愧,白天努力工作,晚上就可以安心的睡覺了。」
不久以後,他來向我道謝:「要把事做好,還是需要先把人做好;把人做好了以後,事情就能夠比較順利發展。」
先學做人是非常重要的,該如何做人呢?,就是要小心謹慎、誠懇謙虛、踏實忠厚、寬宏大量,這樣一定可以把人做好。而我們學做人的目的,是為了做事;做人與做事是息息相關的,只要努力把人做好,事情也會愈做愈好,這樣工作就能成功。
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「悠遊職場的智慧」
我說:「做事雖難,做人更難。你把事情做好,別人對你的批評、妒忌都沒有關係,你只要盡心盡力、問心無愧,白天努力工作,晚上就可以安心的睡覺了。」
不久以後,他來向我道謝:「要把事做好,還是需要先把人做好;把人做好了以後,事情就能夠比較順利發展。」
先學做人是非常重要的,該如何做人呢?,就是要小心謹慎、誠懇謙虛、踏實忠厚、寬宏大量,這樣一定可以把人做好。而我們學做人的目的,是為了做事;做人與做事是息息相關的,只要努力把人做好,事情也會愈做愈好,這樣工作就能成功。
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「悠遊職場的智慧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