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心專注 拔草植樹皆修行
◎許翠谷
枝葉婆娑、流水潺潺,慢步法鼓山園區總讓人感到心曠神怡;「境教禪悅」是法鼓山接引社會大眾體驗禪法的門徑,而園區的一草一木、一沙一石,都是景觀組義工慧心巧手的展現,不管風吹日曬雨淋,他們總是默默埋首天地之間,清楚專注於雙手的動作,感受四季更迭,並將這份感動傳遞給來山的每一位訪客。
蒔花弄草看似輕鬆浪漫,其實不然。除了拔草、修剪樹籬笆,景觀組還負責養護植被、清洗祈願觀音池,加上園區腹地廣大,往往這邊的草才剛拔完,那一頭又長出來了,工作似乎永遠做不完……。對此,開山前便投入景觀維護的杜王喆坦然一笑:「偶爾也會心煩啊,但轉念一想,除草不也是在除心中的雜草嗎?」
不管過去和未來,只管當下用心,出坡便是檢視身、口、意三業的最好時光。資深義工廖光澤就說,自己也曾為了「草到底要割幾分?」而困擾不已,後來在法師的引導下,一次次練習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,接受當下的因緣,順其自然,心也跟著開闊明朗了起來。
「身體會累,心不要累就好了!」現任景觀組總召張玉盆有感而發,景觀組的勞動量很大,但只要懂得用方法——身在哪裡,心在哪裡,享受專注、安定的感覺,儘管忙得一身汗,心裡卻是清涼的;從修剪花木、處理堆肥的過程中,親近大自然、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,更加體會聖嚴師父提出四種環保的用心。
▲把注意力放在刀片與草的接觸面,除草也是一門修行。(李東陽 攝)
|
十年來,園區從荒煙蔓草到今日花木扶疏、欣欣向榮,看到參訪者從境教中淺嘗禪悅法喜,是景觀組持續投入的動力,而他們不畏風雨、安定怡然的身影也打動不少參訪者的心。
「我是抱著遊客的心態上山的,當時看到義工頂著大太陽拔草,很納悶為什麼他們願意奉獻假日時間來當義工?」二年多前因為清洗祈願觀音池而加入景觀組,陳銘和一家從觀光客變義工,定期參與每個月的大出坡,不僅親子間的互動增加,孩子也懂得自動自發服務身邊的人,感受到全家人的轉變與成長,陳銘和歡喜地說:「原來出坡不為什麼,只因為自己感受到佛法的好,很自然就發願要來服務大眾了。
原來人生可以這麼不一樣!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